创业大学:为创客树立“风向标”作为山东潍坊最年轻的创业导师,24岁的韩震宇曾先后入读两所大学,一所给予他学历,另一所则成就了他的创业传奇。 大三之前,韩震宇的创业模式“简单粗暴”,做餐饮加盟却遭遇惨烈竞争。经老师推荐,他正式入读潍坊市创业大学,在那里,他学到“只有进入存在行业壁垒的领域,才不容易被取代”的理念。随即他转型跨境出口,依托当地特色产业集群,将电声乐器、内燃机等出口欧美、亚非拉等地。 故事还没有结束。随着公司效益变好,管理、股权等问题浮出水面。一年后,他再入创业大学寻求解决方案。这次,他相应调整了股权架构和运营模式,公司更具活力。 如今,创业表现突出的韩震宇被这所创业大学聘为培训导师,已为近千名学员讲授跨境电商知识。 2014年,创业大学作为新生事物落地山东,并被当地政府部门定义为“集创业教育、创业培训、创业实训、创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学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载体”。 如今,山东17市已全部建成创业大学,据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统计,从2014年至今,已有10万余人次的各类创业者从这里走出。 以“大学”谓之的这一人才培养载体究竟有何不同?它能带来什么?更多人在试图解答的同时,有学员则给出这样的答案:它更像是一座年轻人的创业“风向标”。 跳进“大海”前,先来“游泳池”热热身 2013年的一次深度调研,曾让从事多年创业就业工作的潍坊市创业大学校长孙友欣焦虑不已。 这次调研显示,潍坊的创业者面临创业知识和导师资源匮乏的现状,全市40余名创业导师集中在中心城区,而创业者却零星分布在社区、农村、大学。 各类创业资源、人员如何有效集聚? 2014年,潍坊市创业大学正式开学,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,是山东首所创业大学。“准确地说,这所大学提供了各种资源互动、聚集、合作的平台。”孙友欣介绍。 全链条的特色师资团队在此凝聚,包括以名校专家级学者为主的“创业导师团”,以本地高校学者和金融机构从业者为主的“创业讲师团”,以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为主的“创业辅导师团”。由此,不同层次师资相互衔接,形成全链条培训。 “对年轻人而言,创业大学更像是一个‘游泳池’。”济南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创业孵化中心管理处处长杨延涛打了个比方,“跳进创业‘大海’搏杀前,不妨先来这里热热身”。 创业大学一定程度模拟了“热身”的必要环境,突破以往就培训而培训的陈旧模式。比如,潍坊市创业大学的课程体系贯穿创业全流程,分层次、分步骤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、大学生创业特训营、创业能力提升培训、金融投资对接等课程。 济南市创业大学甚至拥有实体孵化器,入驻的每家初创企业的孵化期为3年,享受房租减免、创业补贴等10项扶持政策,成立两年来已成功孵化273家企业,目前在孵83家。 不同于潍坊的政府创办模式,济南采取“政府主导+社会资本”发展模式,除政府成立的公益性创业大学外,引入山东阿普堂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阿普堂创业大学,双方共享师资、项目,并对接投资需求。威海、东营等地也引入社会资本共建。 为扩大覆盖面,山东所有地市创业大学均采取“大学总部+创业学院+教学点(站)”创业培训体系。在各县(市、区)、高等院校、职业学校、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等处设立创业学院、教学点等,将培训触角延伸至各类创业者。 据济南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培训处处长杨红介绍,目前济南所有区县均已建成创业学院,不同于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市级创业大学,创业学院服务人群主要是失业人员和农村未转移劳动力,各区县或独立创办,或与高校合作,方式灵活。 可以肯定的是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从创业大学受益。官方统计显示,潍坊市创业大学3年来培训6648名小微企业家和2.73万名大学生,济南市创业大学两年来培训两万余人。 “接地气”课程如何炼成 “来晚了”,济南市创业大学导师陈宗晓不止一次听到学员如此感慨,“很多人告诉我,如果早几年参加创业大学,肯定会少走几年弯路”。 “学之能用”“接地气”成为创业大学学员们最多的反馈。 在出入境服务领域摸爬滚打7年,却连一份成熟的商业计划书都写不好——二次创业的周永辉一度面临尴尬。
|